2016/7/6

《菜鳥的逆襲》逆轉不了新聞業的現實困境


韓國電影《菜鳥的逆襲》(另譯為《假裝熱情》)是一部以新聞業娛樂線記者為題材的劇情片,從另一個譯名來看不難理解為一部以「熱情」為口號,並用以激勵自我、勉勵自我、麻痺自我的一句宣言,尤其那句「只要有熱情就能戰勝一切」的言說貫穿劇情,無論是如瘋狗般的上司河部長,或是甫進入新聞業的實習生都羅熙,都以這句話語作為證言,如浮木般,為自己在這最壞的時代而未離去提供一線希望。因為熱情。

先說結局,無論是從2014年橫跨至2015年的韓國戲劇《皮諾丘》或是這部《菜鳥的逆襲》,結局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無論新聞業如何被鄙夷新它終究得以扳回一城,揭露惡人、報導真相,並在調查報導的過程如何展現過人的意志力與永不放棄的精神,並且在最後發稿之前劇情總是會起些波瀾,面對外力的阻礙,正義之聲總是得以穿破層層桎梏、真相也總是能夠撥雲見日,而後,惡人與惡事遭終究到檢調機關搜索與偵察,彷彿一切都是這麼順遂與合理,記者以第四權勇於揭弊,而揭弊後的事總有檢調單位接手調查,而後起訴與遭受法律制裁,一切看起來很美好,記者傳統的義理價值在這個時代再度被召喚,並透過劇情的演進而彰顯,我們宛如回到那個「無冕王」的時代,還是那個記者被尊崇、並不畏惡勢力的他方。

但隨著劇終黑幕於浪潮一般淹沒了前幾分鐘因熱血而激昂的鏡頭與情感後,燈光一亮後,刺眼卻逼的我們直視現實裡,我們所面對的媒體處境又是什麼?

《菜鳥的逆襲》即是一部不脫逆轉公式與精神勝利法的電影,這樣說的原因並不在於否定電影本身的敘事無任何價值或可省思之處,我也認為這樣的「逆轉敘事」有其之必要——在於他讓活得一團糟的觀眾得到撫慰——如同我們需要超級英雄的電影或文學文本般,這類的電影有其時代之必然性,同時若以情節為觀看的單位,那些情節是否如實且警惕了觀者,面對新聞的報導必須擁有什麼樣的媒體素養,又對於不被報導的事件/對象/情節又該如何批判,以電影作為公共溝通的大眾文本,不失為一種閱聽人自我賦權的方式——然而前提在於,你不把他當作通俗電影,而是仔細的審視其中的細節並時刻反思。



劇中,都羅熙是一名新聞界的菜鳥實習生,因一次為搶獨家而製造出的偶然契機中之下進入了大明星禹智翰(尹均相飾,也在《皮諾丘》飾演奇河明的哥哥)的病房,那次的訪談讓她取得了一手的素材,因而寫了一篇新聞上了頭條,對於當時氣氛低迷的娛樂體育部來說無不是一劑強心針,然而「頭條」如同魔說,讓記者與上司總是因他而魂牽夢縈,難以忘懷。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檯面下報社主管如何與經紀公司相好,如何接受贈禮,並且如何取得所謂的「證據」製造一手獨家報導——一起被創造出的性暴力事件——藉以綁住頂級明星持續為經紀公司賺取大把的鈔票。

都羅熙原是從上司手中接獲這筆情資的記者,但在撰寫報導的過程中察覺這批證據中偽造的成分,因此拒絕撰寫,原以為事情就在一名記者對查證的要求下可以完結,但「你不寫別人也會寫」「你不發別人也會發」的格律下,報導終究發出,也對被報導者造成一定的傷害。在那幕都羅熙與河部長的對戲中展現了那股對「獨家」與「頭條」的慾想是如何催化一篇不負責的報導。

河部長說:

記者的責任就是報導,證據是不是真的是讓法律來判定。
許多受過新聞學訓練的新聞人恐怕不會接受河部長的說法,查證對於記者而言是採訪報導中最基礎的要求,然而在搶獨家、拉抬自家部門聲勢的迫切期待下,這些都成為外推的責任,然而未查證也不負責任的報導所造成的傷害,恐怕不是事後的澄清與佔據報紙版面一小角的「勘誤」所能挽回的,同時對報社的形象與品牌的價值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恐怕很難是幾篇紮實的報導就能夠挽回。但是一個在報社中可有可無、搖搖欲墜的單位如何證明自己存在的必要與其所能帶來的價值呢?頭條與獨家也許如同春藥一般,儘管有著上癮的疑慮,但也同樣魅惑人心。

一個單位在媒體組織中是如何被邊緣化的,也可從河部長與高局長的對話可窺見。高局長說:

 你們跟其他部門不一樣,他們講求的事實,你們娛樂不太需要事實……
如果你們要事實,那就要有爆點的事實……
這些對話都可想見河部長主掌下娛樂線岌岌可危的程度。但,娛樂新聞難道就不是新聞,娛樂新聞就不避以事實為基礎,娛樂就只是娛樂公眾,滿足粉絲八卦與獵奇的期待就可以了嗎?



此外,《菜鳥的逆襲》一段有意思的劇情鋪陳納入了新媒體的應用,對於身處台灣的觀眾而言,對於一則新聞被阻止見稿,心中難免納悶「為什麼不發在臉書或是批踢踢呢?」,以台灣的社群媒體使用情境來說,確實我們有相當多資訊發佈與擴散的管道,無論是自己的臉書或是批踢踢,若內容有料、又夠「勁爆」,以台灣臉書用戶的使用經驗恐怕不會輕易放過這樣的資訊,大量的網友轉貼與社群意見領袖的分享,自媒體形塑了一股足以與傳統報社抗衡的能量,而往往這股能量遠大於報社所能想像以外。

如都羅熙的調查報導儘管被攔截未能見刊,但同事們以在留言版上張貼的方式讓消息得以曝光,並在短暫的時間內衝上了關鍵字搜尋的排行榜,以非典型的方式將消息曝光,並進而揭發經紀公司恐嚇禹智翰的醜聞,對這部電影而言,這一幕順勢回應了大眾可能會有的疑慮,透過這樣的情節設定與安排,正式將臉書與新聞業的關係概括出一個輪廓,一個關於新聞不自由時的解套方案。

依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RSF)所公布的「2016年新聞自由指數」(2016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排名,南韓排名第七十,而同年的調查台灣新聞自由度排名第五十一名,或許如同劇中的「抽廣告」威脅一般,南韓傳統媒體在這個時代除了必須正面迎擊網路媒體的挑戰以外,同時也必須在有限的廣告經費中與眾多的同業競爭獲得業者青睞,因此以抽廣告為籌碼要新聞機構配合撤掉不利於業主的報導,各國都面對了程度不一的考驗。

最後,我們還是必須在劇終離席之際,回頭端視現今新聞業的困境,社群網站催化即時新聞的產量、臉書演算法的調整左右新聞網站整體的流量,大製作的追蹤報導專題比不上歐陽妮妮找槍手的單篇報導,一邊責怪記者上網抄新聞時又不斷「報卦」要記者快來抄,或是在閱聽眾埋怨新聞只剩行車記錄器與貓狗,卻吝於給予用心報導與產製文章媒體「讚」,或者,在臉書演算法造就資訊偏食、或是同溫層效應掩蓋其他也需同等關注議題時,你是否曾經想過,是媒體缺乏行銷戰略規劃,還是也可以問問自己,自己是否為風向觀測員或按讚精算師,對於不熱傳、分享了沒有讚的訊息吝於轉貼,導致我們在臉書上看到的總是那幾個議題重複起死回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捉對廝殺,並以各式的分類械鬥就反覆未解的議題不斷的提出主張?
 
或許,在現實的情境中,我們看不到一絲逆轉的可能,然而或許那並不是一間媒體組織或記者、編輯所可以擔負起的責任而已, 那樣的責任看的見,只是經常被選擇給偏見。




1 則留言:

  1. 文末對網路媒體平台現況的解析寫的太好了,深有同感!閱聽者也須負起責任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