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9

《皮諾丘》是一記對新聞業善意的重擊嗎?


以新聞業為題材的戲劇不令人陌生,但韓國從去年接連以《治癒者》與《皮諾丘》兩部以記者為故事主題的電視劇,我覺得反應出幾個問題:

高頻度探討新聞業的戲劇現象,一方面反映出人們對新聞業的好奇,如電視台如何進行人員徵選、需具備哪些條件、編前會如何選定主題以外,另方面也透過影視娛樂產業的觀點,對新聞業提出溫柔的叮嚀,如劇中奇河明說的,「正因為人們認為皮諾丘不會說謊,所以無條件的信任他,就像人們也會無條件相信記者只會傳遞真實,無論皮諾丘或是記者都必須知道,正因為人們無條件的信任他們,他們說的每句話殺傷力都比一般人更大!」。
這樣的提醒也適時的反映新聞業追求影響力/點閱率,而忽略了必須建築在事實的根基以上;但劇中也並非只有無情的指責,透過宋車玉的角色試圖提供新聞界荒謬現象的一個合理解釋,如宋車玉說,「不知道何謂記者,就容易陷入批判,當成了記者,就很難去追究了吧?」。

這一正一反的交鋒恰如其分的展現了場域內外的視域斷裂,商業資本介入電視台並與政治勢力合流,遂而以傳政經複合體的產製邏輯主導新聞文本,也左右了議題框架與輿論走向,在這體制底下,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難以施展抱負,主管們也為了個人的生存不敢忤逆上意,那怕在外面的演講多麼充滿熱情與志向,多麼撼動人心,卻在新聞實務與其主張的新聞義理價值扞格。

這些深刻的對話來自體制內外的視線交錯與價值衝撞,那些不同的觀點則分據結構光譜的兩端,一端是為了擁有的個人影響力而選擇被體制收編,成為宣傳的棋子,另一端則是將對新聞的憧憬投射在實習生的身份上,透過遊離者的角度對新聞提出批判與質疑,關於「什麼是記者」「對真實的堅持」「新聞公與私的界線」的反覆提問,以及「觀眾想看的新聞 vs. 應該看的新聞」的對應詞組加以辯證,這些劇情的鋪陳濃縮了從過去以來便爭論不休的價值辯論,其答案也因不同的詮釋框架而致產生分歧的價值認同。

儘管對傳統新聞價值的追念在皮諾丘劇中似乎再次覺醒,我們宛若看到了調查報導的炙熱精神,宛如從干預新聞自主黑手的落敗而得到了平反,也彷彿從奇河明面對「涉己事物」依舊意志堅決—儘管多想以記者的身份打擊使他家破人忙的主謀,但是在每一次的採訪中,他以超然冷靜的專業素養克服了14年來不斷在心中反覆想像的提問—再次主張新聞專業的中立客觀與其獨立性,然這些關於傳統的美好是否僅是一種致敬,還是一種善意的提醒,或是這是一種文化商品的好生意?

此外,從劇中也隱約感受到導演似乎想對「正義」進行辯證,什麼樣的結果才是正義,並在求義的路上必然面對許多情感的衝突,而這些面對正義的態度,在不同角色的人本視角下呈現出不同的詮釋版本,雖然結局彷彿是符合多數人對正義的期待,但同樣不能忽略的是,那些被結局排除的正義想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