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6/30

數位資訊讓你「秒懂」的暴力本質


在數位媒體崛起後,關於數位工具的研發與應用也成為各家媒體單位軍備競賽的一環,除了各式的互動式圖表,以及各個網路知名紅人如谷阿莫等,以「減 法」的美學,嘗試將事件的關鍵資訊粹取出來,一般認為,這樣的數位應用能力除了可協助資訊接收者在有限的時間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或是掌握事件的時間 序列,讓我們進行比對,或是得以發現哪些不合理之處,又甚至透過這樣的詮釋框架,我們可以快速的瞭解議題事件以及文本作品,但並不追問為何這個框架即是如 此,又框架以外的部分呢?它有著什麼樣的風景?

事實上,我同意以上的方式未必不可行,但文本的選取上就必須更細緻化的評 估。然而,現下的情勢是,無論新聞事件或是各式複雜文本,都想將大量與駁雜的訊息,以更直覺化與一眼可即式的「懶人包」的形式推介給使用者,這一點讓我有 些許質疑。我們將事件的本身從事件的脈絡之中分離出來,以化約、統計與計算(事實上也不嚴謹)的方式試圖將事件的原樣從這樣的一座冰山裡提煉出來,雖然也 許我們不致那麼嚴苛的批判,但這樣的以資訊時代、以推廣化、行動化為名的推介形式,事實上排除了我們對冰山底下、以及承載著它的水流深入理解的可能,以及 瞭解他為什麼是這個角度的冰山一角,而不是另個角度的一隅。

這樣的形式化的推介模式雖然引人入勝,也許或有可能達至該方強調的「秒懂」「X分鐘看懂」,但我認為這樣的模式所預設的觀看者角度有以下:

  1. 我們在既有文本的形式轉換上,「必須」做些改變;
  2. 我們預設的推廣與介紹文本的思考模式,就是以一套簡化、趣味為優先的模組想像;
  3. 2的假設下,無論任何複雜錯綜的敘事文本,其歷史脈絡與處境知識甚至任何無法被量化的質性價值,都可以簡化為幾個片段的概念、幾個被比對下所製造的衝突,或是以量化的指標性意義,限縮了他文本本分的縱深與闊度,更遑論在統計數據以外的可能向度上。
  4. 這種單一的詮釋框架的確在某種「速覽」的定義上有其成效,一種立即的、綜觀的、掃描般的成效,但對於肌理的描繪、細節的羅織,或是關於人性的與故事的呈顯,卻成為一個個結構化底下的無機敘事。
  5. 他 不見得能夠將任何敘事文本收束到此單一的操作機制之中,但我們經常看到反覆操演的格律不斷將任何有機生命紋理的規格化為無機的數字規則,我不見得不同意這 樣的資訊形式沒有其時代性的沿革意義,但若任何、任何、任何事件與文本都需要以單一的框架加以詮釋的話,但我想那會是一件意義扁平化、生命符碼化,並將大 量的生命經驗移轉為單一的表徵互動的代價吧。

我們真的可以自信的將一切讓渡給各式快速的新媒體運用形式嗎?難 道敘事的意義只在文本的重製,脈絡的抽離跟目地的達致嗎?在這些手段的推演中,我們遺忘的是否比得到的更多?還是這只是一種個人品牌的行銷,一種透過奇形 幻術、並搭配新科技的稱謂,進行的個人品牌的推介,而非對事件全貌的瞭解?當我們說媒介真實與現實真實的落差時,我很想瞭解,任何數位小工具以及各式的宣 推形式,是讓我們離現實真實更近了,還是推的更遠了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